知识的诅咒
这个词语来源于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先选出5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例如:
- 《最炫民族风》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
- 《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 《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 《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
- 《十年》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怎么说出口……
游戏把参与者分为“敲击着”和“听众”,“敲击者”带上耳麦,耳麦中会随机播放上述5首歌里的一首,敲击者要用手敲击桌面,节奏也好,旋律也好,总之,要用手和桌面来传递耳麦中播放的歌曲。“听众”则要猜出“敲击者”耳麦中播放的歌曲。
实验结果显示,正确率只有2.5%,也就是说40次才会猜中1次,120首歌,仅仅会猜中3首。
这是因为在“敲击者”看来,他已经敲击的足够清晰准确,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他耳机中正在播放着当前的音乐,而他需要做的仅仅是配合音乐敲击旋律而已。但是在听众的耳中,缺失了重要的信息源,得到的只是很碎小的一个信息片段。
知识的诅咒 也正是来源于此,一旦我们自己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就仿佛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
“知识的诅咒”也叫“专家盲点” 这是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Robin Hogarth首先提出该名词 。专家盲点也是教育的重大阻碍之一。
我们知道了知识的诅咒概念,下面来举几个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案例:
家长教孩子写作业
妈妈:“妈妈问你,2+3等于几呀?”
孩子:“等于5”
妈妈:“那3+2呢?”
孩子:“……”
妈妈:“你好好想想,3+2等于几?”
孩子:“……”
妈妈:“2+3你知道,3+2就不知道了???”
孩子弱弱的说:“等…于…6?”
妈妈:“张熙雯!!!!!!!”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没有理解2+3和3+2的关系。仅仅是因为家长告诉了她,2+3=5,所以她只知道2+3等于5.没有人告诉过她,3+2和2+3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不一样。所以孩子自然也就无法理解。3+2是什么。但是在家长的眼中,这就是你应该知道的。仿佛家长被“诅咒”了一样。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衡量了孩子。
类似的案例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产品给研发进行产品宣讲”、“老板给下属分配工作”、“程序员与产品或需求方对接”……等等。
- 研发并没有参与产品与需求方的各种会议,没有参与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没有进行过需求研讨,所以产品经理在宣讲过程中认为很基本的概念或者已经讨论过很多次的流程,在研发这里是第一次的,他并不知晓。
- 老板给下属分配工作,想当然的认为下属应该具备怎样的思考模式,知道重心在哪里,知道该如何妥善处理。下属并不具备老板的知识,眼界,经验。所以自然也就无法清楚的知道如何做。
- 程序员与产品|需求对接,在程序员的圈子中,有很多很多的专业术语。技术之间可能会无障碍沟通,但是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讲,就像天书一样无法理解。我的亲身经历,“我给你写个方法,你把那3个变量当参数给我,我透传过去就行了啊,很简单”。这种话就是找揍的话。
如果以上的案例还不能让你察觉”知识的诅咒“有多可怕,那么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1919年,美国舒立兹啤酒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无法有效区隔竞争对手,业绩一直不振,已经到濒临倒闭的境地,老板特别苦恼。那时候,所有的啤酒酿造者都鼓吹‘纯度’,他们将‘纯’写的很大,并且刊登双页的广告使这个字看起来更大。”
后来有一次,老板坐火车时,碰见了著名广告人霍普金斯。两人在火车上就聊了起来啊,舒立兹的老板就把自己的烦恼说给霍普金斯。霍普金斯跟他相聊甚欢,就说,你这啤酒卖不出去,我帮你写个广告吧,你跟我说说你们啤酒有什么卖点。
“唉,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的啤酒跟别的啤酒差不多,没有什么好的卖点。都是德国的工艺,德国的口味,没什么特别的。”舒立兹的老板丧气地说。
“兄弟,别丧气,是个产品就有卖点。带我到你们的工厂去看看吧。”霍普金斯安慰着说。
抵达目的地后霍普金斯受邀去了舒立兹的啤酒工厂实地参观,他在玻璃窗看到啤酒流入管子中,工厂里的人向他解释说这些房间由过滤的空气所冷却,因此啤酒可以保持纯度,他看到大的过滤池充满了白林纸浆,他们让他看如何每天两次清理每一个筒和管子,以避免污染,他也看到及其如何将酒瓶清洁四遍,他们带他去看为了取得纯水而钻入地下四千英尺的深井。
然后他们带霍普金斯到实验室给他看原始的酵母菌,这是由1200次实验所发展出来的一边能将啤酒酿出最好的风味,他们告诉他所有用来酿制舒立兹啤酒的酵母都是由原来 的细菌所培养出来的。
霍普金斯很惊讶地问舒立兹的老板:“为什么你不告诉人们这些事呢?为什么你不比别人更强调你的啤酒是纯的?为何你不告诉他们原因呢?”
客户说:“我们用来酿造啤酒的过程和别人一样,好啤酒都必须经过这些手续。”霍普金斯回答说:“但其他人从未谈起过这些事,每个到你工厂参观的人都很惊讶。如果把这些写出来,必定会让每个人吓一跳。”
然后他回去就去写这个广告语,他是这样子写的:每一瓶舒立兹啤酒,在灌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当时的报纸广告标题的原则就是一句话说清楚整件事。所以他这个广告的标题有点长。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舒立兹啤酒从美国市场的第五名上升到与第一名并驾齐驱的位置。
舒立兹啤酒的老板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看起来是在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却恰恰正是自己的卖点。
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来解释”知识的诅咒“,是想说明,这种现象客观真实的存在着。甚至让我们忘了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并且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的。就像一个爬到山顶的人,无法说清楚他在上山的过程中每一步是如何用力的一样。从P5到P8系列,我会尽可能的用案例,原理,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等各种维度来阐述如何成长。但愿我说的清楚,您也听的明白!